
張騫墓是我國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、“絲綢之路”開拓者張騫的墓葬,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。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4年6月22日,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,中國、哈薩克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項目“絲綢之路:長安—天山廊道路網”正式通過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,張騫墓被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張騫墓葬保存基本完好,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、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,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。1938年國立西北聯大對墓葬墓道進行了初步發掘,墓葬為磚室墓,斜坡墓道。出土有陶片、五銖錢、“博望造銘”封泥等文物,從考古上證明了該墓確為張騫之墓。張騫墓冢座北向南,呈覆斗形,F存附屬文物包括漢代石刻一對,清乾隆陜西巡撫畢沅立碑1通,清光緒碑2通,1938年西北聯大立碑1通。
張騫(?一前114年),西漢漢中成固(今陜西城固)人,漢武帝元鼎三年(前114年)張騫病逝于長安,歸葬故里。其事跡在《史記?太宛列傳》和《漢書?張騫傳》中有詳盡介紹。張騫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是兩次出使西域和一次探險西南夷。


張騫紀念館氣勢雄渾,館內設有張騫生平偉績專題展覽,通過一幅幅連環畫、一段段文字,講述了張騫那充滿傳奇與挑戰的壯麗人生;展覽中的絲綢之路電子沙盤,直觀地再現了張騫漫長而又艱辛的西行之路。


張騫墓前至今還留存著一對珍貴的漢代石雕——石虎,它伴隨著墓主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。墓前不同時期留下的石碑展示著后人對張騫的追憶和緬懷。
編輯:秦人
|